“来村里的有国外和省外的游客,他们对这里的民族文化非常感兴趣,我经常坐在古树下给他们吹口弦,一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这让我做梦都想不到。”云南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76岁的老人毕贵云说。
可邑村是云南弥勒市彝族(阿细人)聚集的一个民族村寨。在370多年的发展中,全村人爱绿、植树、护绿、增绿,促成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由于生态保护成效明显,该村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旅游示范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近年来,可邑村依托生态优势,借绿生“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仅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就高达2万余元。
9年前,可邑村借助被列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美丽家园建设示范村的契机,围绕绿美乡村建设,对所有老村房子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对32户危房户实施拆除重建。同时,借助项目和资金,对村庄的道路、给排水、人畜分离养殖、绿化、亮化及夜间经济形态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使全村呈现出:民房宜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环境绿化、村庄美化的美丽景致,并成功申报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建设过程中,该市邀请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可邑绿美乡村建设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围绕打造“生态村”等目标,充分吸纳民族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精华于一体的规划设计建设理念,打造集生态宜居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小镇,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
可邑村还以“厚植绿美可邑,建设绿色发展示范村”为主题,重点实施“三种三栽”活动,即升学种学子树、结婚种同心树、植树节种希望树,主要在劳动节、敬老节、国庆节三个节假日栽种。以“四旁”“四地”等区域为重点,由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本着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原则,广植核桃、柿子树、桃树等乡土植物、经济林果,开展古树名木统一挂牌,实现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 263 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5421.61万元,促成该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可邑村还创新机制体制,采取“公司 村组 农户”的运行机制,由公司承担景区核心区绿化、美化及日常维护、保洁,村组负责公共用地,农户负责自家庭院,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在全村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倡导群众在自家林地、自家庭院栽种“三花两果一树”,引导群众保持家庭环境整洁、自觉净化村庄公共环境,目前全村创建“美丽庭院”4户,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依托古木参天,山清水秀,可邑村彝族农家乐、民俗客栈、土特产店等快速崛起。每逢节假日,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村民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当起了“小老板”,民族刺绣、油鸡棕、腊肉、土鸡蛋、核桃等手工艺品、土特产品成了抢手货。全村解决当地村民就业3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村寨225人脱贫致富;带动61户农民发展餐饮、民宿、民族手工艺制作,户均增收5万元,村民在绿水青山中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云南网通讯员 赵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