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河县与棕榈的那些事
红河县享有“棕榈之乡”的美称,在红河县哈尼山乡,生长着30多万亩绿油油的棕榈。在远处看,那一山连一山一岭接一岭的棕榈,仿佛绿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碧浪一浪接一浪,从山头漫向山脚,十分壮观。
棕树林
红河县哈尼人
为什么村村寨寨都喜欢
种棕榈、爱棕榈?
这缘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红河县的哈尼人居住在一个名叫“诺玛阿美”的地方,这是一片非常美丽广阔的大草原。后来,因为发生战争,哈尼人告别了“诺玛阿美”开始迁徙。他们穿过茫茫林海,淌过红河,来到了红河南岸边的崇山峻岭之中,在那里建起了草房,开山造田种庄稼,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樱花棕榈秀梯田 杨树文/摄
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村落,许多村民同时得了一种从未听闻过的怪病,就在人心惶惶之时,事情发生了转机。
某天夜里,一位美丽的哈尼姑娘做了个梦:她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金银首饰,唱着悦耳的山歌,从远山回到村里,走进家门,不见一人。她去邻居家叫门,无人应答,她又叫遍了全村的各家各户,还是不见一人。她开始惊慌,边大声叫喊边四处寻找,还是无人应答。突然,她身上穿着的漂亮衣服瞬间变成了用棕片缝制而成的蓑衣,金银首饰也瞬间变成了棕榈制品。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山岗上告诉她,村里人都挖棕榈根去了。她顺着老人指的方向跑去,果然看到全村人都在挖棕榈根。人们告诉她,吃了棕榈根能健康长寿。她半信半疑,但没说什么,继续寻找家人,远远地,当她看到重病在身的父亲也居然精神抖擞地挖棕榈根时,她高兴得大叫起来。
演员头戴棕片制成面具跳刀舞
第二天,她把这个梦告诉了父亲,父亲有气无力地摇头叹气,可坐在旁边的哥哥却听得十分认真,悄悄到地里挖棕榈根,回来用土罐熬了一罐,临睡前,他让父亲喝了一碗。次日清晨,奇迹发生了,父亲的病好了许多。父亲一天坚持喝三碗,九天后,病全好了,能下地劳动了。姑娘把这事告诉了全村人,村里的病人喝了棕榈根汤后,都好了。从此,哈尼人就把棕榈当作神物,精心栽培,精心保护。
棕叶制绳索捆绑食物
后来,哈尼人学会了用棕榈杆做屋架,用棕榈叶做扫帚,用棕片缝蓑衣或制绳索捆绑食物,棕榈根和棕榈果实具有清凉解毒的作用,棕榈全身都是宝。
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是真是假,我们姑且不论,但红河县的哈尼人祖祖辈辈种棕榈,用棕榈树杆建房却是千真万确,不论走进哪户哈尼人家,都能看到用棕榈杆建盖的蘑菇房,用棕片制作的扫帚,用棕丝搓成的背绳。
天然棕杆制作成的产品
在哈尼山寨,这一株株不起眼的棕榈,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田边地脚,甚至那窄窄的梯田埂上,也生长着。在哈尼山寨,这棕榈就像路边的青草一样,易栽易活,它不争地,不争肥,随便一栽,只要三五年,便能长成大树。
一株成年的棕榈树,只有碗口粗,却有10余米高。它的树冠仿佛一把撑开的巨伞,剑叶像伸开的五指,又细又长。在叶片下面,褐红色的棕片紧紧包裹着树梢,从树身上可以看到哈尼人采剥棕片时留下的圆周似的痕迹,仿佛一道道年轮,清晰可见。有经验的人,可以从这些痕迹上推算出棕榈的生长年代,甚至可以大概算出它的棕片产量和经济价值。树越高,圆圈越多,证明它给主人带来的收入越多。
棕榈全身是宝,而它最具有价值的是那褐红色的棕片,棕片可以加工成各类工艺品和各类产品,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刷子,就是用棕丝做成的。如今红河县的哈尼人还利用棕片通过加工成棕丝后,生产出许多系列产品,如脚踏垫、弹性良好的床垫等精制产品,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开发的棕丝健身床垫,被专家们称为环保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
由于红河县棕榈产业历史悠久,棕榈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其中最出名的要属“棕扇舞”。
此外,哈尼妇女逢年过节,还会利用棕榈叶编织各种飞禽走兽;在端午节期间,用棕榈叶包粽子,味道十分鲜美。
阿扎河乡是红河县最有名的棕榈之乡,全乡拥有棕榈面积达8万多亩,当地哈尼人充分利用这些棕榈进行产品初加工,把棕片、棕巴掌加工成棕丝,再交售给县城的棕丝床垫厂,由棕丝床垫厂再加工成健身床垫,实现了种植户、初加工户和企业“三赢”的生产局面。
文/图:李伯成 部分图片来自红河县文化馆、阿扎河乡人民政府、红河县融媒体中心资料库